工作简报
大武口区打好“三张牌” 让乡村人才活力迸发
自“工作落实年”活动开展以来,大武口区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着眼乡村振兴人才“引育用留”,全力打好赋能、乡情、产业“三张牌”,促进乡村人才队伍活力迸发。
打好“赋能牌”,育强“领头羊”。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充电赋能行动,将星海镇、涉农街道、村“两委”成员、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员全部纳入培训范围,聚焦基层党建、产业发展、乡村治理等主题,精准制定培训方案,采取专题讲座、外出观摩、现场推进会、远程站点线上学习等方式,培训乡村振兴干部300余人次。用好龙泉村农民田间学校、隆惠村香菇种植基地等平台,开展有机葡萄种植、菌菇种植、蔬菜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200余人次,扶持培育致富带头人179人,鼓励乡村能人创办家庭农场、合作社等经营主体230余家,推动形成“培养一批人才、带动一方群众、盘活一村经济”的生动局面。
打好“乡情牌”,留住“归乡雁”。启动乡村人才“归雁计划”,以乡村在外务工或经商人员、高校大学生、机关企事业党政人才、退役军人等为重点,开展乡村在外人才普查行动,摸清乡村在外人才底数、回家乡发展意愿等,分类建立人才信息库。截至目前,纳入乡村在外人才信息库560人,其中高校大学生365人、机关事业单位及国企工作人员27人、退役军人36人、自主创业36人、在外务工96人。推行镇、涉农街道、村(社区)党组织班子成员、党员干部结对联系服务在外人才制度,通过召开恳谈会、人才回家乡行、考察观摩、寄送慰问信等形式,向在外人才宣传家乡发展新貌、利好政策、发展前景等,引导在外人才回家乡建设,先后引进杨会杰等人创办劳务公司、发展种植产业等,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。
打好“产业牌”,广聚“外来凤”。整合项目资金2400余万元,培育龙泉村乡村旅游、果园村民俗文化园、星光村醋厂等一批村集体经济项目。实施温棚产业提升、电商工作站、粉条加工、鱼菜共生等现代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项目,建成德希恩螺旋藻种植、强强家庭农场红枸杞种植、富慧翔特色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示范基地,吸引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返乡就业300余人。打造隆惠村乡村科技人才服务驿站,整合65名科技特派员、农技人才下沉乡村振兴一线开展组团式服务,与国家菌草技术研究中心、宁夏大学、自治区农科院等10余家机构开展技术合作,柔性引进30余名农业领域专家人才联合实施生物改良土壤、菌草种植、蔬菜有机生产、食用菌新品种推广等技术项目,构建农业科技人才服务体系。